手臂经络图6条 经络里到底运行的是什么?

admin天气2024-04-02 16:03:301710

1、经络里到底运行的是什么?

经络这一个词,首先他是中医才有了一个词汇。我们要区别精,筋,和经络,血管!它们是不同的。

经络,在黄帝内经有明确的记载。

经脉者,所以能,绝生死去百病调,调虚实不可不通。黄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刚,彊断也,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经络决定一个人的生死,治疗很多种疾病。调整人体的虚实!

所以要保存经络的通畅度。

同时经络,一定是在生命体上面才要体现!没有生命的物是没办法体现经络的。

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有经络。

很多中国的针灸医生同样在外国里面做针灸。

那么经络里面主要的运行的是什么呢?

主要是气血,对气血的运行推动调整。

那么经络运行的是气血,它有沟通人体表里内外。五脏六腑,等组织器官之间的联系。

所以经络非常的重要!

我们现在所做的针灸艾灸它的主要指导理论,对人体的经络穴位理论。

回答完毕,我是老吴蕲艾,专注蕲艾种植加工,致力艾灸文化公益传播!

手臂经络图6条 经络里到底运行的是什么?

2、人体有经络吗?

经络是一种生命现象,只有活着的生物才有这个东西。虽然今天的仪器检测不出来,但不能否定这东西不存在。全世界存在但不可解释的东西多了去了,经络理论,针灸技术也是一样,人家存在了几千年,自有其功能和合理性在的。

这东西看得见看不见,感觉得到感觉不到,大概和天生禀赋有关系。心地越干净,越能感知和看见。人类社会中发展过程中,天赋异禀的大有人在。鄙人在12岁之前,可以在黑暗中看任何东西都清清楚楚,可以在黑暗中看书写字。那时候在农村,走夜路,别人都需要电筒火把,我还奇怪得很,12岁后没有了这种功能,才知道别人都是一直看不见的。还遇到一个余姚的朋友,过目不忘,可以背诵整本三国。还遇到一个道士,他一望你就知道你有什么病。去检查,没有不准的。也亲眼看见一个广州的女性,生孩子后下肢瘫痪了,卧床3年,慕名去一道观针灸,15分钟可以站起来,20分钟可以走,25分钟可以跑。丈夫,公婆,亲妈,女儿去了,她亲妈看见她能走了,嚎啕大哭啊,当场跪谢那位道士。也是从这件事开始,鄙人开始研究针灸。但道士讲:这只是暂时可以走,后面还是不行的,这只是测试能不能好起来。后来经过半年治疗,就站起来了。

所以鄙人可以肯定经络这种东西是存在的。鄙人的实践和眼见为实的针灸治疗案例,以及查询古籍的案例记载、理论记载,经络是一定存在的。这是鄙人的看法和结论。以下言论是基于这个结论展开。

1、什么是经络?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统称。经脉:指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路。 经脉可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正经有十二,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奇经有八条,即督、任、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合称“奇经八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

2、古圣先贤对于经脉的研究成果,有画图标识,并且还有各个穴位的名称和作用,位置,运行机理,都有详细说明。下附12经脉原创动图,这些图花费了鄙人非常多的时间和精力:(篇幅所限,不加以说明,只做了解。)

附:12经脉运行时辰图:

(1)、手太阴肺经:

(2)、手阳明大肠经:(卯时)

(3)、足阳明胃经:(辰时)

(4)、足太阴脾经:(巳时)

(5)、手少阴心经:(午时)

(6)、手太阳小肠经:(未时)

(7)、足太阳膀胱经:(申时)

(8)、足少阴肾经:(酉时)

(9)、手厥阴心包经:(戌时)

(10)、手少阳三焦经:(亥时)

(11)、足少阳胆经:(子时)

(12)、足厥阴肝经:(丑时)

全世界很多国家的研究机构都对此进行了研究,但遗憾的是,都没有检测到的存在。

为什么要研究呢?因为针灸的确有用,但就是不知道机理。相信不久的将来,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中医理论的进步,是肯定可以找到检测和量化方案的。在此之前,中国已经做了几千年探索,所以我们还是没有必要去对其产生过多质疑,特别是一些对此根本不了解的朋友,更不要叽叽歪歪,说三道四。我们应该做的是:加大力度和投入,去传承和研究,使针灸这一中医瑰宝,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做出更大的贡献。

手臂经络图6条 经络里到底运行的是什么?

3、请问中医,经络相关疑问?

既然下了战书了,迎战又何妨

经络是谁先发现的?通过什么手段(现象)发现的?

必须要说的经络是谁发现的,已经史不可考了,也没有考究的必要,因为不管是哪种知识都是一代代传承发现的智慧结晶。

大约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我国的古代先民们便发现了经脉现象——循经脉感觉。

当时,把犹如枣核般大小的“艾炷”放置在病人四肢远端的部位上点燃起来,实施灸法治疗,这时,接受治疗的病人便会体验到有一股温热的感觉从施灸的地点出发,沿循着一定的路线好像流水那样地向躯干或者头部走行。这就是“灸致循经脉感觉”。点燃的“艾炷”由施术者用嘴吹风来控制燃烧的强度,当“疾吹其火”时,循经脉感觉的走行便会变宽而加快;当“缓吹”或“不吹”其火时,循经脉感觉的走行便会变窄而缓慢,确实是状如流水啊。或者,犹如炊饭时从釜上小孔里冉冉上升的一缕蒸汽。

最初,先民们把这个“灸致循经脉感觉”称作是“气”。后来,为了确定它的规范的走行路线并且给予命名的需要,这才改称为“脉”。古人利用呼吸作为度量时间的单位来测量循经脉感觉的走行速度,例如,呼吸定息,“气行六寸”《灵枢·五十营》,也可以称作是“脉行六寸”《难经·一难》。

关于循经传感的一些史料记载,就应该谈到一位大医--俞拊,其正是擅长于灸疗的大医

俞拊是继歧伯之后的大古神医。我们可以找到他与经脉医学相关的史料有如下三条。其中《韩诗外传》与《史记》写作“俞跗”,《说苑》写作“俞拊”,引用时尊重原文,但在本书中均***用“俞拊”为正式名称。

《韩诗外传》:中古之为医者曰俞跗。俞跗之为医也,搦脑髓,爪荒莫。吹窍定脑。死者复生。

《说苑》:中古之为医者曰俞拊。俞拊之为医也,搦脑髓,束肓莫。炊灼孔窍而定经络。死人复为生人。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上古之时,医有俞跗,治病不以镵石撟引、案扤毒熨。一拨见病之应,因五脏之输。乃割皮解肌,决脉结筋,搦髓脑,揲荒爪幕,煎浣肠胃,漱涤五脏,练精易形。

上记三则史料,各自反映着著录人的时代特征。《韩诗外传》最古,约成书于西汉初年(公元前156年左右);《说苑》与《史记》则较为晚出,为西汉末年(约公元前17—前16年间)。三条引文,可能均出自对于当时流传着的同一个故事传说的理解,择选与概括,均各自反映了转录者个人与时代的医学水平。其中,以《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所载者最为可靠与合理。

俞拊,或写作俞跗,“俞”作为人的姓氏时,读作“渝”。“俞”(在此读作“输”)是循行***觉转变方向的地点;“付”字的甲骨文有“一手持艾,灸灼人背”的象形。而手与足的偏旁则表明施灸的处所。俞拊或俞跗这一氏名表明,他是一位施灸于手与足的脉口处或者前臂与小腿的“五俞”处以引发循行***觉的能者,这也就是他获得这个绰号的缘由。

《韩诗外传》与《说苑》称俞拊为“中古”之医者,其目的在于给巫医弟父或苗父让出“上古”的位置,从而衬托出俞拊循脉诊治疾病卓有应验的神奇。《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的作者识破此点,删除有关巫祝医者的描写,而使俞拊回归到“上古”,恢复了“大古有歧伯、俞拊”的历史本来面目。从而说明,俞拊之术与巫祝之法毫无关系。

前记三条史料,各自由一套复合句构成。主语主句是“俞拊/跗之为医也”;谓语主句则如黑体字所表示的是:

吹窍定脑/炊灼孔窍而定经络/一拨见病之应,因五脏之俞。

上记三条谓语主句中的动词是“吹”、“炊灼”与“一拨”。吹,同炊,即是炊或炊灼,也就是吹风助燃,燃艾为灸的意思。《灵枢·背俞》所载“以火补者,勿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就是对吹灼的形象说明。在这里,吹(炊)、炊灼与“一拨”是同义词,而“一拨”的整个意思是“一拨见应”,即引发循行***觉到达病所而出现可以观察到的“应”,即应答反应。 吹与炊灼的对象是“窍”,实即“孔窍”(按,原文误为“九窍”)。一拨的直接对象没有明讲,但在当时,只可能是“脉口”,或者是“五脏之俞”。

“定”即安定之意,即指康复,其文字构成中的“正”字的甲骨文象形着“气至病所”。“定经络”应该是“定经脉”,即是使循行***觉的走行路线从横斜趋向病所的状态得以改为正顺而趋止于头部,也就是“定脑”。趋病走行的脉改变为趋头走行,于是疾病就痊愈了。当死之人亦即“复为生人”。如此神奇效验的“一拨脉法”也可以称作为俞拊脉法。

1973年湖南省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一卷帛书《阴阳脉死候》

中有“三阴腐脏烂肠而主杀 ;阴病而乱,则不过十日而死”的记载。所论为手足三阴之脉同时出现,全部横行别出而会聚于胸腹部的“募”。被认为,各脉均从此处“入”于患病的脏腑。不过十日,病人果然死了。其时,为了找到诸脉的走向,当然要剖视,探究一下各脉与不同脏腑间的对应关系。于是便“割解决结搦,揲爪煎浣漱”,开颅、开胸、开腹……果然找到了某一脏腑上的腐烂化脓病灶。

《阴阳脉死候》就是古代经脉大表解剖(Channel surface anatomy)与死体解剖(Channel-autopsy)相结合的有关“循死规律”的文字记录。

对于经络的研究加深之后产生了针疗

我国的古代医家还发现,引发经脉感觉循行的方法除去使用灸法之外,也可以使用先端钝圆的石制小棍来抵压的方法。后来,又把这个用来引发“压致循经脉感觉”的小棍改为金属制的,命名为“针”,用来“按脉致气”,成为专用的工具了。

古代医家在观察经脉感觉循行的时候,在腕部或者踝部稍稍上方的佩戴手镯或脚镯的部位,环绕一圈***取6个刺激点,阴面3个点,阳面3个点。把出现的循经脉感觉分别命名为:手三阴脉与手三阳脉,足三阴脉与足三阳脉。所以说,那是以“三条脉”作为一组的,一共有12条脉。

据《金石索》记载,东汉武氏墓壁画有一幅古图,可名之为《石针行气出函图》。此图的中心是一个巨大的石针,正在从一个被打开的石头匣子中飞腾而出,匣子的两旁各有一个生有翅膀的仙人助其飞出,在石针两侧的空中也左右各有一位飞仙在协助。更重要的是,当石针飞出后在石函的侧壁上留下了好像似飞行云样子的条纹。此函共有四个面,图中可见及的两个面上各有三条与石针行进方向相同的条纹,共为6条,加上不可见及的两个面上应该有的6条共为12条。这里所代表的正是12条脉。

取其中的一个面上的三条脉写成甲骨文,为了避免与“川”字混同而改成横写,又为了避免与“三”字混同而把中间的一横写的短些,最后又把上边一横的前端上翘,下边一横的尾端下垂,从而写成“气”字形,那就是古体的“气”字,我们今天把它***用来作为简体字。

把“脉”字进行古文字还原时需要去掉“月(肉)”字旁,剩下的字根便是正写的“永”字;如果是繁体的“脈”字,剩下的字根便是反写的“永”字:“ ”。“永”与“ ”两者乃是同一个字,后者是前者的反写,即镜面书写。这个字根的基本构成乃是一个甲骨文的“人”字,是一个垂手侧立的人形,或者面向左而立,或者面向右而立。在此“人”字的周围有三条被称为“脉”的循经脉感觉分布著。

大古扁鹊岐伯

1958年出土于山东省微山县两城山的东汉画像石,据刘敦愿先生介绍:“石上浮雕着从前未曾发现过的一种神话题材,即在带状的画幅内,一端刻着一个半鸟半人的神物(胸以上是人,胸以下是鸟),它对面是鱼贯而来的人群,人数多少不等,均作披发跪坐的姿势。神物一只手和来人为首的那个相握,另一只手则作扬举之状,或是握一短棒状物。”

《汉书·艺文志》载有《泰始黄帝、扁鹊、俞拊方》,“黄帝”云者为***托,应为《扁鹊、俞拊方》,将扁鹊排列在俞拊之前,应指在俞拊之前的“泰始扁鹊”,也就是“轩辕时扁鹊”。与医药有关的泰始或太古时期的“神人”,据传说记载,有人面蛇身或龙身人首的伏羲氏,他尝味百药而制九针;有牛首的神农氏日尝百草而遇七十毒;被***托为医药始祖的黄帝,则称为有熊氏。依理,同样带有图腾崇拜特征的半鸟半人的太古神医扁鹊,也应该是同一个历史时期的神话人物。那么,这个居于俞拊氏之前的神医是谁呢?依“大古有歧伯、俞跗”的记载顺序应为歧伯。也就是说,在中世扁鹊之前,还有一个大古、太古(泰古)、上古、远古或太始(泰始)时代的有着扁鹊绰号的神物,此半鸟半人的传说中的大古扁鹊,它的正确氏名应是歧伯。

歧伯的“歧”字,据《灵枢》的明·赵府居敬堂刊本,均写作“歧”。但是,《针灸甲乙经》的明刻本则写作“岐”。前者为正,后者为误。歧,或者说是“足多趾”与分叉为二,意指鸟足。又说“歧歧飞行貌”。歧字的甲骨文构成于“止”(前行的足迹)与“支”(手持工具以操作)。伯,指部落的首领,常为年老长者而兼通医术者。

《汉书·古今人表第八》中所载,也唯有歧伯之名,可见歧伯在经脉医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可或缺的。

观察此画像石,被称为大古扁鹊的歧伯,其中以右手握持受术者的右手而左手举持着一个棒状物者,很可能是在以石制的“鍉针”进行“一拨”的操作而“致气”,使被称为“气”或“脉”的循行***觉出现,据之以相脉而作出“占断”(诊断)。因而,这幅画像石应该名之为《歧伯占脉行医图》。歧伯手中所持的石针就是石制的鍉针。这个“鍉” 字是金字旁加一个“是”字,读如“镝”(dī)音,是拿来抵压于人体的皮肤表面上而引发出循行***觉用以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工具。 “是”字,构成于“日”与“正”。“正”字的象形,就是气至病所或循行***觉的趋病循行。今有“日”字在上头,则表示着“气之通天”,是趋头循行,有“正常”与“正确”的涵义。

据《灵枢·九针十二原》,“鍉针者,主按脉勿陷,以致其气。”翻译成今日的语言就是:鍉针的功用是按压在经脉之上,使之出现循行***觉(致气)的,不能刺入肌肤之内(勿陷)。另据《灵枢·九针论》,鍉针“主按脉取气,令邪出。”则说明致气或取气可以有逐邪外出的功效。

除了上述两城山歧伯画像石之外,还有济南大观园歧伯画像石。后一块画像石上的歧伯,也就是大古的扁鹊,他正在审视手中所持的鍉针,同时口中念念有词地进行着“占脉”呢!。

浙江省萧山的跨湖桥遗址出土过一些奇形怪状的钉形骨器和木器,据推断,这很可能是八千年以前新石器时代的跨湖桥人用于针灸致气的鍉针的前身。出土的骨钉形器有的是由骨壁较厚的肢骨锯切、精磨而成,造型圆润、规整,器壁光亮,尖部较钝,因为长期被使用,骨钉形器表面还呈现出一种有如玉器被长期把玩后的包浆状。

出于河南省新郑县郑韩故城遗址中的一枚石针,它的尾端有棱可以用为砭,头端则为钝圆,其实就是一枚石制的鍉针,与画像石上歧伯所持者完全相同(图1—05)。

中世扁鹊秦越人的登场,标志着中国古代经脉医学进入了一个成熟的时期。

循脉诊疗的理法案术已经形成了体系。《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有记载说,中世扁鹊秦越人过虢而遇太子“死”,在宫门下与中庶子(古代一个小官吏的名号)发生争辩——中庶子专崇上古时代的医者俞拊,瞧不起秦越人。秦越人仰天长叹着说:

越人之为方也,不待切脉、望色、听声、写形。病应见于大表:闻病之阳,论得其阴;闻病之阴,论得其阳。言病之所在。

秦越人入宫为虢太子诊,“诊”即占脉,用口讲解脉案,“言病之所在”,作循病分析。循病诊断的结论是太子所患为“尸厥”之症,循病治疗所***用的手段是:“砺针于砥石”之后,以针取“外三阳五会”;结果是,过了不一会儿太子就苏醒了。

旁观者不相信秦越人占脉时所做的循病分析,认为那只是疑人取信的说辞烟幕,扁鹊必然能够双眼***洞见病者的五脏六腑,看到病灶的所在。传说得玄了,则说扁鹊能够“视见垣一方人”,“言能隔墙见彼边之人,则眼通神也”,“特以诊脉为名耳”。

特意加粗这段就是针对中医黑老说扁鹊秦越人有***眼的一个考证。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约前145-?)以“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为扁鹊传结尾,为我们保存下来了这段珍贵史料。

据《汉书·艺文志》中的《方技略》的记述,“汉兴有仓公,今其技术暗昧。故论其书,以序方技为四种。”说的是,经脉技术传授到仓公(官职名)淳于(复姓)意(名)名下时,尚有余晖,此后即暗昧失传了。然而,却有“其书”留传而为《方技略》所记述讨论。那么,仓公淳于意所获与所传的“其书”究竟是哪些书,其有关经脉技术的内容怎样,它的来龙去脉如何?司马迁所撰的《史记》中的《扁鹊·仓公列传》里找到了相应记载:

司马迁仓公受传于同郡公乘(官职名)阳(姓)庆(名)的禁方书是《黄帝·扁鹊之脉书》,去掉“黄帝”的伪托,便是《扁鹊脉书》。仓公得到这些“脉书”时,年约26岁。以下则是淳于意传授给弟子的诸书:

◎臣意教以经脉高下及奇络结,当论俞所居,及气当上下出入邪正逆顺,以宜针石,定砭灸处。◎教以案法逆顺。◎臣意授以上下经脉。◎教以上下经脉、奇该。

整理上记仓公所得与所授的《扁鹊脉书》,我们知道其书大体上有两种,那就是:

第一种:《脉书上下经》,又称《经脉高下》或《上下经脉》。

第二种:《奇该术》,又称《奇络结》或《奇该》。

奇该的“该”字,原文写作“咳”,其音与义均与“该”同。在本书中,我们均使用“该”字。至于“案法逆顺”与“揆度阴阳外变”等则是形容循行***觉的走行状态的。

1983年湖北省荆州江陵县张家山M247汉墓出土了一种《脉书》。根据墓葬中的简牍很相关出土器物,可确定墓葬的年代为汉代吕后至文帝初年,墓主人是一名基层官吏。张家山《脉书》被抄写在65枚竹简上,共两千多字。《脉书》是有关古代针灸方面的内容,其本是《灵枢·经脉》的一种祖本,《脉书》中有部分内容可与《灵枢·经脉》对读互勘。同时还可以与先前出土的马王堆帛书中的《五十二病方》、《阴阳十一脉灸经》有诸多相同内容。

马王堆8号汉墓出土的经络著作,计有《经脉》古佚书两种,古诊断学佚书两种,今按不同特点分别定名为《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乙本)和《脉法》、《阴阳脉死候》。其中“经脉”佚文的共同点是:只有十一脉。主病及其治疗均为灸法。故称“十一脉灸法”。

显然,古人对于经络的研究并不像某些人所说的那么肤浅,虽然在微观上因为科技实力限制无法做到细致入微,可是他们另辟蹊径,从自然整体由大及小对人体的生命现象进行解释。

随着研究的深入,经络的称呼和划分一直在变化

在东汉之前,或者大略的说,就是在公元纪元之前,脉的所指乃是路线。譬如“山脉”、“水脉”、“一脉相承”……说的都是路线。而此后,经脉医学与经脉感觉循行脉法失传之后,或者说是《黄帝内经》与经络学说问世之后,血脉论夺取了“脉”字的使用权。此后,“脉”字的所指便是血脉了,而且把脉字的偏旁改成血字,写作“衇”。

当世的“血脉论”主张者,“数典忘脉,见脉思血”,他们列举东汉以后的大量文献资料与辞书字典,说“脉就是血管”。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经脉医学的古代历史的缘故。《思考中医》的作者***用“拆字法”来解释“脉”字,说“脉之造字”不应该放到“血”或“肉”部,而是要收到“月亮”那个部,因为月亮可以引起潮汐,血本静物因而产生脉搏而在血管里流动。他们都不知道,“气”与“脉”的概念的诞生,原来都是源于古人观察经脉感觉循行的临床实践啊!

古代医家运用观察与操纵循经脉感觉的走行路线的变化来诊断与治疗疾病,创造了“经脉医学”,撰写了“扁鹊脉书”,制作了“涪水经脉木人”,我们把指导经脉医学的理论称作是“扁鹊经脉理论”。

当经脉医学失传与血脉论夺取了“脉”字的使用权之后,为了与“血脉”划清界限,便出现了“经脉”的专用词汇。后汉班固(32-92)在《汉书·艺文志·方技略》里写道:“医经者,原人血脉,经落”——把“血脉”与“经落(络)”分别排列,他所写的这句话便是“血脉”与“经脉”分道扬镳的最后的分界标志。这也就是说,在先秦,脉是什么?是经脉!在两汉迄今,脉是什么?是血脉!

班固在上述引文里把“血脉”与“经落”并列,出现了一个“落”字而不是“络”。在经脉医学里,没有“络”的概念,只有“落”,也就是“横行而旁落”,他的同义词是“下”,说的是循经脉感觉的趋病灶循行。循经脉感觉在横行而旁落时,有时采用了“分支”的形式,在出土《脉书·足臂》里,写作“枝”,是个动词。“落”字的初文是“洛”,它的字根“各”的甲骨文构成,上边的“夂”代表着“下行的足迹”;下边的“口”代表着“病所”。

“经络”这个词汇的出现最晚。《回眸与反思:中西医结合二十讲》的作者统计了《灵枢》与《素问》中“经脉”与“经络”两个概念的使用次数。“经脉”一词的使用是:在《灵枢》为52次,在《素问》为33次,一共是85次。“经络”一词的使用是:在《灵枢》为31次,在《素问》为26次,一共是57次。该书作者说:“据此可知,经络一词应该晚出,它是经脉和络脉的简称。此前更多用‘经脉’一词。”该书作者自问自答:“经脉怎么变成了经络呢?这是由于后来《内经》将‘脉’分作***:经脉是主干,主干分为支络,支络再分为孙络。”

这也就是说,在《黄帝内经》里,把“经脉现象”给物化成为“经络系统”了。根据当代经络实质研究权威专家的定义:“经络系统是由十二条正经、八条奇经、经别、络、经筋和皮部构成的网络周布全身的一个复杂系统;是人体机能的联络系统、调节系统和反应系统。”根据这个概念定义,它是我们人体里存在的一个具有特殊功能的解剖生理学系统。这种观点,被称为是“黄帝经络学说”。

对于这个“黄帝经络学说”,《针灸经典理论阐释》一书的作者有精辟的评价:“这些理论内容的意义在于对人体一些生理功能活动的理论说明,而非以经脉形式所反映的针灸治疗规律,教科书上一般所列出的‘经络的生理功能’即是这种说明作用,而与经脉产生之初的内涵、意义有相当大的区别,难以直接体现对针灸临床的实际指导意义。”

还有,谈到经络,就不能不谈“孔穴”或“穴位”。由于扁鹊《脉书》与“涪水经脉木人”(略称“脉人”)的出土,“脉穴异源论”与“脉先穴后论”得到了证实。这也就是说,在古代,经脉医学与孔穴医学是各自独立起源与发展的,而且是经脉医学在先,孔穴医学在后。经脉医学的基础单位是经脉,是经脉循行线,基本上与孔穴无关。当经脉医学式微与失传之后,孔穴便占领了经脉循行线的躯壳,来了一个“孔穴归脉”,结果便是出现了“经络穴位线”。

本来,经脉循行线(Channel)蜿蜒而圆挺,没有成角度的转折,基本上与穴位无关。可是,经络穴位线(Meridian)却被位置固定的孔穴生拉硬扯而形成了很多锐角的曲折,为了用“一笔画”的形式去收编孔穴,还出现了胆经在头侧部的三折叠与肾经在内踝部的画圈圈。依照黄帝经络学说,由穴位连线而形成的经络穴位线就是“经络”。

经脉医学失传与孔穴归脉之后,留下来的便是《经络腧穴学》,它只需要“腧穴”与被称为“经络”的穴位的连结线。

由于《灵枢·经脉》的文字所描述的基本上还是“经脉循行线”,所以,以“黄帝经络学说”为出发点的“经络腧穴学”与“经络实质研究”,就必须把后世的“十四经发挥经络图”与“经络腧穴铜人”取来奉为准绳与圭臬。

现代对于经络的验证研究一直在做

祝总骧利用电激发下的机械探测法、皮肤电阻抗测试法、叩击声音探测法证明了经络的存在且证明了经络的路线有别于神经和血管。

祝总骧是如何用现代科学方法验证人体内经络存在的

过去,人们一直以经络看不见摸不着,来否定经络的客观存在。祝总骧通过三种科学方法:电激发下的机械探测法、皮肤电阻抗测法和叩击声音探测法,终于证明了经络的客观存在。

第一个问题就这样了,再延伸下去就无休止了,已经足够回答问题了。

经络是否只是人体有,比如猴子,鸡等动物有没有?同样是否除了中国人以外,其他人有没有?

在中兽医学中,针灸疗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用针、灸、烙、 放血等刺激作用于动物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达到调整蔷禽生理功能治疗疾病的目的。 有资料报道针灸疗法用于十几种畜禽的各种疾病治疗, 有效率达到89.2%。 这些体表特定部位也就是畜禽的穴位。 因此从兽医针灸来看,动物与人类一样是存在着穴位的。

根据《中国兽医针灸学》一书记载,马有173个穴位,牛有102个,猪有84个,骆驼77个, 羊75个,犬76个,兔51个,鸭35个,鸡34个。,一些学者应用穴位探测仪在动物身上测定,所得结果报道不一致。据初步统计:猴有351个; 狗有150~400个;羊有200~300个;兔有240个 (其中80个与人相应); 大、小白鼠约有150个,等等。

首先要承认动物与人的差异, 不能简单地以人体穴位按比例在动物身上模拟投影。

兽医针灸穴位的制定是兽医千百年来在医疗实践中逐渐发展而来的,具有较高可靠性, 因此兽医针灸穴位是实验动物穴位定位的理想依据。

至于中国人之外的其他人种是否有穴位,简直是不值一驳,世界各国的针灸疗法是在纹身吗?

经络会不会变化?如果变化,是怎么变化,经络图有没有意义?如果不变化,个体产生变化了怎么办(比如鸡蛋变成鸡,蝌蚪变成青蛙)?

从幼儿到成人变化就可以看出来了,儿童经络大体走向没和成人什么不同,但具体穴位有不同,甚至有位置和名字的差异。比如攒竹穴,成人的在两眼上方,有两个,而儿童的在额头正中印堂出,且只有一个。显然经络也随着岁数增加慢慢完善,可是整体架构是不变的。

同理也可以应用在鸡蛋变鸡上,毕竟蛋全身都是禁穴,刺之即死,变鸡之后就不一样了,有了可以进行治疗的穴位了。

经络能否受到“伤害”,比如手术刀能否割断经络?

经络自然会受到伤害,人体在生产与生活活动中,会发生一些易外事故,使其受到伤害,造成经络受到伤害产生病变,有的因遗传因素的引响,引发经络产生病变,由此会产生以下后果。

古代文献有关损伤与经络现象的记载内经经脉篇每一经皆有经络病候的记载,即所谓“是动病”与“所生病”两组病候。许多经,特别是阳经,皆有循经疼痛的描述。如大肠经有“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胃经有“循膺乳、气冲、股、伏兔、骭外廉、足附上皆痛,中趾不用”;小肠经有“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膀胱经有“头囱项痛,……项、背、腰、尻、腘腨、脚皆痛,小趾不用”;

按照传统的经络理论,经络系统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而且气血是按一定的顺序,沿着十二经脉周而复始地循环的。经络通畅是维持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经络不通则会引起疾病,“不通则痛”。《灵枢.经脉》中就说:“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在“子午流注”中,互为表里的阴经和阳经是在手脚末端彼此相连的:肺经和大肠经在食指端相连;胃经和脾经在足大趾端相连;心经和小肠经在手的小指端相连;膀胱经和肾经在足小趾端相连;心包经和三焦经在手的无名指端相连;胆经和肝经在足大趾相连。这些地方的伤害和切除在理论上都能中断经脉的通路,使得气血循环受阻。但切除这些指(趾)头并没有引起这样的后果。

医生在进行胸腔和腹腔的大手术有时会有横贯躯干前面的切口,按理说有可能切断经过这些区域的任脉,胃经,脾经,肾经,胆经和肝经,造成气血从切断的经络断口泄露外流,给对应的脏器带来不利的后果,但这样的情形并不出现。在创伤外科中,有器官受伤,血管受伤,神经受伤,但从来没有“经络受伤”及其后果的报道。

还有就是幻肢感传。在截肢患者身上,针刺断肢残端上的穴位仍然可以引起感传,并且能通达已经不存在的肢体的末端。一些脑部疾病的患者也可以在没有外部刺激的情况下产生循经感传现象。另一个是意念的诱导。一些练气功者能用意念使循经感传的现象发生。我国的研究还发现,循经感传经过口部时,张开双唇并不能阻止感觉沿着人体正中线,即任脉和督脉的进行。感觉沿着其它经脉传递时,也可以越过裂开的伤口。这些现象都说明循经感传并不需要沿着经脉线的,具体的物质结构。

针对这个由于各个***说都无法得到认可,因此我也不妨根据这些做一下自己的***设。

经络走的是营卫之气

《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

黄帝问于岐伯曰:人焉受气?阴阳焉会?何气为营?何气为卫?营安从生?卫于焉会?老壮不同气,阴阳异位,愿闻其会。岐伯答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度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故曰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阳衰,平且阴尽而阳受气矣。日中而阳陇,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己,与天地同纪。

黄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气使然?少壮之人,不昼瞑者,何气使然?岐伯答曰: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博,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

黄帝曰:夫血之与气,异名同类。何谓也?岐伯答曰: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故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

因此动刀甚至是不小心的磕碰都可能伤到浅表经络,可是经络既然是走营卫之气,自然可以带来强大的自我修补能力,也就是我们所知道的,经络四通八达,经络、支络、孙络遍布人体全身连接紧密,既然如此,不管是被割伤甚至是截肢产生彻底截断都不会影响经络之间的联系,这个理论可以参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的重建。

大血管遍布分支,越到远心端分支越多,无论动脉静脉都有分支进入周围的组织,并通过毛细血管彼此相连,所以虽然大体循环是环形,但实际组织内的循环是网状的。截肢手术血管断端以下部分负责的是被截部分的供血和回流,由于组织间毛细血管的联系直接结扎不会影响切面以上的供血和回流。当然不是完全没影响,有些细小动脉中断会影响部分组织,所以有时不是一截了事,也会清理掉切面以上存在坏死风险的组织,细小静脉中断影响回流只会造成组织水肿,血液会自适应流向,建立新的回流通路。

当截肢后,原来的大的动脉和静脉血液循环系统被破坏,所以要维持人体正常的能量供应,这个重担就落在无数的毛细血管身上,随着身体的复原,连接动脉或者静脉的部分毛细血管会逐渐的演变成大的静脉或动脉血管,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血液循环系统,来保证人体能量的供应。

同样的自我修复也适用于神经系统和经络系统,这也可以解释为何截肢之后还会有幻肢感传,患者会感觉到从不再存在的肢体传来疼痛、痒或者其他刺激,这些应该是经络重建网络导致的。

那么手术之类切开式创伤对经络没有影响吗?显然不是,术后人体虚弱持续时间就可以说明很多事情,尤其是本没有多少失血都有一段虚弱期,而伤得严重点的都会多多少少留下点病根。

就以剖腹产为例,小腹横切一刀,伤及任脉、足少阴肾经(肾主子宫)、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等经络,术后既有一股泄气之感,自此既有全身虚脱、易疲劳无力现象,自觉全身经络穴道有阻塞不畅感。之后容易伴生疼痛、月经不调、再次妊娠困难、绝经期疾病等。

结果因人而异,有的气血旺盛,恢复就很快也不容易留下病根,反之就容易不舒服,检查又发现不了问题。

因此不要小看人体的自我修补能力,即使遭受破坏都有强大的自我修补能力进行代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