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现象 如何让孩子战胜学习中的“高原现象”?

admin天气2024-05-12 11:23:301850

1、如何让孩子战胜学习中的“高原现象”?

过了新年,就离高考不远了,今儿以高考生为例,说说高原现象。

高原现象是登山中常见的衍生品:刚开始登山时,人们的速度总是很快;随着高度不断增加、体力不断消耗,速度也会随之减缓;攀登到5000米以上的高度时,由于体力不支、高原缺氧等原因,想要再上新的高度则十分困难,甚至有上不去、马上就想躺下等念头,这就是登山运动中的高原现象。 引申到心理学领域,我们通常会用高原现象来形容知识、技能学习过程中突然出现的停滞不前、迷茫无助等状态。尤其是在学习活动进行到关键阶段的末尾,成功在即之时,很多人都容易忽然感觉前行艰难,无法再将成绩有所提升。不惟是高中生备战高考容易遭遇高原现象,学武术、玩复杂的电游、习字绘画、练习游泳等复杂性技能时都会不时受到高原现象的侵扰。 具体到高三冲刺的最后关头,不少同学遭遇到的学习高原期常见表现为:经过一段时间的基础知识复习和专题训练,本来自我感觉还比较好,但是突然间就感觉继续学下去非常吃力,想再提升一点点都很难,状态时好时坏且坏的苗头多,成绩忽高忽低且低的时候多。

更让人绝望的是,即便性格豁达、智商较高的当事人,一时也难以找到化解的对策。 其实,高原现象在在高三冲刺阶段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学霸、学渣都会遇到。这个时期的高考生就像行走在高原上的寻梦人,你已经跋涉了很久很久,高原的海拔虽高,但地面却相对平坦,两边的风景也较为乏味,你在高原负重前行很久却未必能够攀上更高的海拔。再加上浮云遮掩,让你看不到辉煌的终点,烦躁、失望、无助等情绪自然在所难免。 从知识、能力的形成规律以及高三备考的特征来看,高三阶段出现几次高原现象是完全正常的。高三备考,主要是对知识点的总复习,在老师的引领下对所考知识分阶段进行整合、归纳、升华,以求提高在提高。所谓复习,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反复地学习、练习,以求熟能生巧,所以高三每个时间段的知识内容、学习形式高度相似,就像学校门前那条平凡的小河风景天天依旧,但不同的是流水已经推陈出新,学科知识通过归纳、迁移在三轮复习过程中有了暂新的排列重组,正在形成从容应对高考检验的知识能力体系,几乎每个同学都需要时间予以理解、接纳,正所谓“拿时间换空间”,所以你出现暂时停滞、迷茫甚至失望都是正常的情绪反应,大可不必萌生世界末日的绝望。还是那句话,只要你有智慧有耐心,时间一定可以换来空间。 可是,眼看时间也不多了呀,别着急,先对照下文修正我们自身存在的问题,自己无懈可击了,就能够及早跨越高原、迎来高峰。

一是刷新学习方法。有些同学不知道与时俱进,而是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顽固地使用相同的学习方法。事实证明,有些方法在学习阶段开始时使用颇具效力,但到后期就不一定再合理。许多同学在学习效率下滑时,不能及时整理思路、改进方法,对做过的习题不能及时归纳、比较,而是整天只为做题而做题,题做得过多过乱,不由自主地迷失在茫茫题海之中。如此机械地学习,就很容易进入高原期。

二是精简学习内容。高三下期学习强度越来越多,好似箭已在弦上,时间紧张、精神紧张,千头万绪,尤其进入二轮复习以后,各种测试题、模拟题、打靶题满天飞,地方教育部门编制的、学校或老师印发的、家长买的、朋友找的等等资料好似一座座大山、一片片汪洋,使不少考生只能夜以继日、争分夺秒,牺牲休息、***时间来应对,这种高强度的学习使人身心疲惫、思路混乱,效率、水平当然难以提高。从现在开始,请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精简学习内容,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减少了不必要的负重,行走起来自然也就步履轻松。

三是调整学习动机水平。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呈“倒U型曲线”分布。动机水平过弱,无从激发摧城拔寨、攻坚克难、追逐梦想的主观能动;动机水平太强,容易将人生目标定位到可望不可及的高度,稍有风吹草动就会波及情绪,其结果只会是给自己徒增压力,在患得患失中徘徊不前。有些同学成绩敬陪末座主要因为其缺乏学习动力,属于动机水平过弱。另有部分同学虽胸怀远大理想,学习也比较努力,但是因为动机过强、目标过高,努力奋斗也无法实现期待的高度,所以眼看高考迫在眉睫,内心难免被灰***绪所笼罩。无论你属于哪种状况,请从现在起调整你的学习动机水平,合适的动机会给你带来正向的压力、恰当的激励,助推你更接近成功。 而且,知识体系方面存在的瑕疵、学习方法失当导致的效率不高、心理因素引发的意志薄弱,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很有可能使你过早迎来高原期,或者延长你在高原期挣扎的时间。

看过高水平足球、篮球、马拉松、竞走等比赛的同学可能都知道,比赛进入到下半阶段,运动员都会遭遇体能的极限,运动生理学又称“极点”的挑战。此时,任你是再拔尖的运动员也会感到胸闷气短、跑动乏力,甚至会倒地抽筋。而训练有素的运动员都有从容应对、消解“极点”的经验和策略,简单说就是使自己的情绪迅速稳定下来,加深呼吸,适当减慢速度使自己得到调整,坚持几分钟即可将“极点”的挑战应付过去。这种对策被运动生理学称为“第二次呼吸”:随着运动速度、强度的调整,氧供给有所增强,机体功能得到改善和平衡,运动员自然也就有了把比赛高质量地进行到底的能力。 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遭遇高原现象,并不意味着比赛就要失败。如果你善于思辨、善于调整,不仅能够跨越高原期的挑战,而且还能够借助“第二次呼吸”取得理想的成绩。 ¡方略篇 此时此刻,很多同学已经围绕知识点事无巨细地复习了若干遍,然而在具体做题时对不少题目还是似懂非懂,甚至有不知从何下手的绝望。这是高原现象的典型反应,解决办法是心理上坚决挺住,在行动上,一是多看教材,回归基础、理清脉络往往会让你豁然开朗,在峰回路转之际产生原来如彼的顿悟;二是多练习经典又精练的高考原题;三是多反思,很多原本熟悉的知识点通过反思会让你产生理解和运用上的飞跃;四是探寻自己学习上的兴奋点,全面激活对枯燥复习的热情。 越是临近高考,越是有同学因为逆反而不愿意做题,此时不要与真实的内心对抗,但也不要耗费本已不多的时间,可***用“看题”策略来折中。这里以数学学科为例,所谓“看题”就是认真浏览题干,确信自己能圆满解答就转下题,否则就要认真思考——你真的找到了自己的漏洞,查漏补缺也就达到了复习的终极目的。

厌倦了“看题”,可将自己换位成命题官,进行全新的思考。考纲再三强调命题以课本为本,你要参与命题的话首先必须认真研究课本,熟稔把握教材的典型知识点,从中提炼题型结构和解题方法。经过如此这般的思考、提炼,你不仅巩固了学科基础,还会思考出诸多命题、解题的规律及其技巧。你还可以继续思考:如果是我命题,我该从哪些方面考核考生的知识和能力?这道题我该当如何设置难度和陷阱,来作弄一下那些自以为是的考生?一旦建立了这样的思维,你不仅容易发现自己的知识短板,更重要的是你在面对送分题、中档题时,很容易就能分辨出题目的、易错表现,从容迅速地找出解决路径。

学习活动中的高原现象,既是知识能力形成的客观规律使然,亦与当事者的心理因素大有关系。

一是坚定信念,调适动机。不论是内部动机还是外部动机,对当事人来说往往既是动力又是压力。动机适当,可激励你朝向远大梦想而不畏艰难旅程,遭挫折而毫不畏缩,遇挑战而痴心不悔。动机失当,只会徒增自我烦恼,想赢怕输,背上心理包袱。 同时,内部动机发自你的本心,以自我为中心,激励你去做掌控命运的强人。外部动机则来自社会和他人,一半是并不用心考虑你的感受而强加于你。高中生作为半个社会人,也许没有办法拒绝别人的指指点点、背负父母家庭的殷切期待,但是有智慧的你可以统统屏蔽这些外来压力,坚定为梦想为自我而努力的信心,相信自己相信未来相信奋斗。此时,不要再想“万一考砸了,对不起父母”“邻居、同学会嘲笑的”之类的问题,做好自己就是对得起自己,对得起自己了也就无愧于天下。至于忧谗畏讥,更是自寻烦恼,比赛还没有开始,你咋知道自己一定不是冠军?

二是以我为主,不盲目攀比。很多同学不是自己不优秀,而是“比较”不优秀——总是在心里下意识地拿自己和周围同学悄悄比较,还谦虚地用自己的软肋比他人的优长,结果是越比越灰心。美国号称地球第一帝国,但乒乓球、羽毛球比不过中国,国土面积赶不上俄罗斯加拿大,文明的历史无法与伊拉克相提并论……这样比较,老美难道就得吐血、撞墙?所以已经到了这个阶段,咱不跟任何人比,能够超越自己就是最大的成就。更何况,每个同学的高原期都不一致,正处高原期的你状态低***有可原,为什么不能让那些已经超越高原期、学习成绩原不如你的同学暂时得瑟一下呢?你最需要做的不是自怨自艾、自惭形秽,而是尽快跨越高原,登山高峰。 当然,没有比较有时候也难有动力、难有进步,建议此时的你多做“纵比与横比相结合”的比较:纵比是跟过去的自己比,比如,一模你总分考了560,二模考了580,这就是显著进步,可喜可贺;但是外语成绩却有所下降,这就是知识体系尚不牢固、完备的警示,必须查漏补缺、迎头赶上。横比是和有可比性的同学比较,***如你正处高原期,而同学正处进步期,你们之间就不具可比性。 我们时常把不能正确对待他人作为性格缺陷,其实人更难做到的是客观评价自己、正确对待自己。有了对自我能力、情绪、态度的正确评估,就容易摆正心态、定准目标、攻克瓶颈,让你尽快进入正常的学习状态。

无限风光在险峰,但同时,越是攀登险峰、高峰,越是容易遭遇高原现象,此时你最需要的是不慌不忙、不怕不惧——高原现象只是你进步途中必经的阶段、必经的磨练而已。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淡定。 不经高原,何见高峰? “为伊消得人憔悴”大约说的就是高原现象,但接下来可就是“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成功境界了。

高原现象 如何让孩子战胜学习中的“高原现象”?

2、家长如何帮助高三学生走出高考复习的“高原现象”?

高考已经进入到计时了。对于高三学生的复习已进入最后阶段,许多家长已到达最后的紧张阶段,往往在最后关键时刻,许多学生会出现教育心理学中的“高原现象”。那么,家长如何帮助高三学生走出高考复习中的“高原现象”呢?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高原现象”?“高原现象”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是指学生在学习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其中后期往往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者下降的现象。表现在高考复习中水平停步不前或不上升,甚至有所下降。这其实也是人体生理学中的正常生理反应。

我在4月25号就写了一篇回答,就是《大考前一天晚上应该复习到深夜还是早点休息?》,从人体生理的角度剖析了考前状态的生理反应,感兴趣的家长或老师可以去看看这篇回答。其实教育心理学的“高原现象”也是人体生理的一个正常反应,只不过说法不同而已,其表现形式都是一样的。

这主要表现在生理状态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的不同变化。学生在高考最后复习阶段,往往会因为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过高,考前过度紧张等原因分别引起兴奋过程的扩散,会出现失眠、食欲不振、急躁等现象而导致工作能力下降,有的甚至发展为超限抑制,往往表现为没有精神、浑身无力、脑应力下降、考试淡漠等,这也即是教育心理学中的“高原现象”的状态反应。这种状态是人体生理的自然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可以调整的,那么作为家长具体应该怎么做呢?这就要求我们的家长多通过细心的观察,尽量降低孩子在生理、心理上的负荷。

就倒计时阶段复习来说,系统的知识已经通过前阶段的复习得以完成,而后期的复习应该降低难度,重点放在基本概念的理解及拓展应用上,可以指导孩子放下书本,按章节进行重点内容的回顾,从而查缺补漏,建立清晰的知识体系。另外,通过长时间的紧张复习和多次模拟考试以后,人体从生理和心理上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疲劳,大脑神经也会形成惰性反应。因此,家长应该注重孩子的积极性休息,加速疲劳的消除。

可以通过适宜、适量的体育锻炼,使之得到活动性休息,以保证睡眠质量。合理膳食,加强营养,在心理上降低关注度,通过减低心理压力调整大脑中枢神经脑应力,这样才能使孩子在高考中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从而得以超长发挥。

特别要强调的是:作为家长,除了做好服务工作外,还要做好心理疏导,不要人为制造紧张,给孩子带来压力,导致孩子在考试中产生热症状态或冷淡状态,这对孩子的考试发挥是极其不利的。家长要告诉孩子,要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考试,不要过分在意结果,只要认真对待,细心作答,不给自己留下遗憾就可以了。 总之,高考不仅是考学生,也是考家长。家长在这段时间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影响,掌握科学的方法,就能促进孩子成功高考。

高原现象 如何让孩子战胜学习中的“高原现象”?

3、学英语学到“高原现象”怎么调整状态?

学习是是为了应用,要应用到实践当中,出现高原反应,要给自己设立更高的学习目标,突破了,就会上升更高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