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一个熟悉而又很常见的东西!
那么你知道肠息肉到底是什么呢?
没错,其实和很多跟的想的差不多,通俗的说,就是肠道上长了一些肉疙瘩!并且人体的整个消化道都可以有息肉生长,其中以结肠和直肠息肉为最多,小肠息肉比较少。
一般来说如果未确定病理性质均称为结肠息肉。
当然了息肉就分为了肿瘤性和非肿瘤性!
一般来说像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错构瘤***肉等,都是非肿瘤***肉;
而腺瘤***肉由于有癌变几率,所以是肿瘤***肉!
但是就算是非肿瘤***肉,如果体积过大也有可能癌变!
一般来说肠息肉演化为肠癌的过程需要5-15年!
但是90%左右的结肠癌、直肠癌患者都是结肠、直肠息肉演变而来!
一般来说肠息肉更好发于我们男性、并且年龄在50岁以上发病率显著增加、50-60岁发病率20-25%,、70岁以上发病率超过50%;并且好发于三高饮食的人群,比如爱好禽蛋、肉类等等、同时与烟酒也有一定关系!
预防肠息肉最主要的还是要“管的住嘴,迈的开腿”!
比如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多运动!少油腻、油炸东西!
当然了最主要的还是肠镜检查,它能第一时间发现息肉!所以建议50岁以上人群每3-5年做一次肠镜!当然了,这个检查很多人还是因为各种原因不太愿意做!但是没办法这是目前最好的方法!
没有肠道扁平息肉早期就恶变这一说,没有依据。首先科普一下肠道息肉知识,再回答这问题。
结肠息肉定义:一般指从结直肠粘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息肉状病变或赘生物,在没有明确其病理性质前统称为息肉,根据具体病理可分为:炎***肉,增生性息肉,淋巴性息肉和腺瘤样息肉。其中腺瘤样息肉最常见。
每种息肉的特点及癌变风险不一样:
1、 增生性息肉:增生性息肉是最常见的一种息肉,又名化生***肉。多发生在直肠,多数40岁以后发病,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增高。息肉的数目虽多,但无明显的症状,偶有大便带鲜血。镜下可见息肉体积小、均等、表面光滑、蒂短。本病无癌变倾向。目前该病的病因尚不清楚。一般不需特殊治疗。组织学上表现是由增大而规则的腺体形成,腺体上皮细胞增多造成皮皱缩呈锯齿形,细胞核排列规则,其大小及染色质含量变化很小,核分裂相少见。
2、 淋巴性息肉:淋巴性息肉亦称良性淋巴瘤,多见于20~40岁成人,亦可发生于儿童,男性略多,多发于直肠,尤其是下段直肠,多数为单发,亦可多发,大小不等,直径可自数毫米至3~4厘米。为一种良性自限性疾病,实际上不是息肉而是结肠黏膜的局限性突起,由于黏膜下淋巴样组织增生引起,可能为对感染的非特异性反应,淋巴息肉不发生癌变。
3、 炎症性息肉:炎症性息肉又名***息肉,是肠粘膜长期慢性炎症引起的息肉样肉芽肿。常为多发性,多数较小,直径常在1厘米以下,病程较长者,体积可增大。外形多较窄、长、蒂阔而远端不规则。有时呈桥状,两端附着与粘膜,中段游离。诊断除根据大肠有炎症病史及息肉形状不规则外,主要是根据病理检查。炎***肉有无癌变以及如何发生癌变问题,尚难定论,根据临床经验看,癌变可能小。
4、 结肠腺瘤:结肠腺瘤是大肠的良性上皮肿瘤。根据组织学结构分成三种类型即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及混合型腺瘤(绒毛管状腺瘤)。
(1)管状腺瘤:是圆形或椭圆形的息肉,表面光滑或有分叶,大小不一,但大部分直径在1厘米以下。80%有蒂。组织学表现为多数管状腺腺体,未成熟细胞分布于腺体的所有水平。可有不同程度的间叶样变,有时亦有少量乳头增生。其癌变率在1%~5%左右。
(2)绒毛状腺瘤:较管状腺瘤少见,绝大多数为单发。一般体积都较大,直径大多在1厘米以上,大部分为广基,约10~20%可以有蒂。表面呈暗红色,粗糙或呈绒毛状突起或小结节状,质软易碎,触之能活动,如触及硬结或固定,则表示有癌变可能。分布以直肠最多,其次为乙状结肠。组织学表现为上皮呈乳头样生长,中心为血管结缔组织间质,亦伴随上皮一起增生,分之成乳头样生长,上皮细胞多间变明显。其癌变率较管状腺瘤大10倍以上。
(3)混合型腺瘤:是同时具有上述两种结构的腺瘤。其癌变率介于管状腺瘤与绒毛状腺瘤之间。
那么,扁平状息肉,是从息肉大体外形来说的,有带蒂的息肉,有亚蒂息肉,有无蒂息肉(扁平息肉),从外形角度看,不能区分是否容易恶变。需要活检或切除后送病理检查,明确性质,才能判断癌变的可能及大小。比如腺瘤就有癌变机会,并且绒毛状腺瘤癌变机会大。
给个建议:一旦肠镜发现息肉,不管大小、形状,一定要活检明确性质,再切除,不要保留。不能从外形断定是否癌变以及是否会癌变。切除最放心,基本阻断癌变的道路。
国内很多医生会建议做完结肠息肉的病人禁食三天,然后从流食半流食开始,用两个周的时间过度到正常饮食,其实对于很多病人并无必要。随着这些技术的普及和提高,未来会慢慢变成一个很简单的小手术,做完第一天就可以正常吃饭了。所以做完息肉可以吃什么的问题,答案是只要是你平时可以吃的东西都可以吃。话又说回来,要有想保健和预防的目的,大多数也没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