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称:歪嘴吧,西医称面神经瘫痪,面部瘫痪在久治不愈,就可成为慢***了。
但可以治的,有原发型与继发型。只有用中医中药一周至十天左右就治好了。
原发性在中医方便诊断有风寒侵袭面部中面部经络,一方面是素有阳虚风寒湿盛之体质。再之湿热偏重。阴虚风热上亢所致,在治疗上以疏风通络。或清热消风,排湿通络。
西医方面诊断有可能素有高血压,脑血管病,及面神经方面受风受寒,欲称中风(面部中风)。在治疗上易治
继发性基本上是治疗不彻底,致使身体虚弱免疫低下,抗邪能力不足,经久不愈,可致二次中风。可影响治疗质量。在治疗上以固本驱邪,活血通络,或标本兼治的方法,我想一定能治疗好。只是治疗上难度大一点,时间长一点。谢谢邀请!
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为一种半侧面部不自主抽搐的病症。
抽搐呈阵发性且不规则,程度不等,可因疲倦、精神紧张及自主运动等而加重。起病多从眼轮匝肌开始,然后涉及整个面部。本病多在中年后发生。
本病病因不明,现代西医学对此尚缺乏特效治法。目前一般***用对症治疗,但效果均欠理想。
***用深刺久留针法,只针健侧不针患侧的缪刺法等,我使用穴位注射于抽搐最明显之处,亦有一定效果。但总的来说实践还是较少,面肌痉挛的治疗始得到针灸界较广泛的重视,不仅仅是病人大量增加,更重要的是对刺灸法的多方面探索,从而出现了一些比较独特的刺法,如丛刺法,刺激面神经干法,浅刺皮部法及行气法等等。当应用传统的刺灸法难以取效时,选用上述刺法往往能奏效。
目前,各种刺灸之法治疗本病,有效率一般在80%左右。有人曾比较针灸行气法与一般针灸法或其他中西医药疗法,发现无论近远期疗效,均以行气法为优[2]。当然,需要指出的是,面肌痉挛是一种顽固且易复发的疾病,要求患者耐心治疗,而医者也应在一种方法未取效时,及时改用另一种穴位刺激法。
【治疗】
神经干刺法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配穴:合谷,眼轮匝肌痉挛加鱼腰、四白,面肌痉挛加迎香、夹承浆。
阿是穴位置:患侧耳垂前耳轮切迹与耳垂根连线之中点,或乳突尖前缘下5毫米处。其下为面神经交义点最近处,约在下颌支后缘后约0.5厘米。
(二)治法
每次仅取主穴和合谷穴,馀穴据症酌选。先在阿是穴消毒并以2%普鲁卡因局麻,取28号2.5~4厘米左右长的毫针(1~1.5寸)2根,分别刺人阿是穴和合谷。阿是穴要求刺中面神经干。当刺中时,患者有强烈的触电感或耳深部疼痛,术者手中有轫***。此时,将阿是穴和合谷穴接通电针仪,开始时电流不宜过大,频率不限,以食、拇指出现规律性抽动为宜。当***用提插手法或电针刺激使面神经损伤后,表情肌可出现松弛(面瘫)。其余配穴应使针下有酸胀或麻电感。每次针20~30分钟,每隔5~7日针刺1次。一般针2~3次。如损伤浅表血管,针后可能出现肿胀,数日消退。针后如出现眩晕,呕吐等并发症,休息1~2小时即恢复。
体针
(一)取穴
主穴:夹承浆透承浆、承浆透地仓,地仓透迎香,颧髎(或太阳)透下关,四白(或攒竹)透睛明。
配穴:风寒滞留:合谷透劳宫、太冲透涌泉;阴虚阳亢:复溜透跗阳,神阙。
(二)治法
主穴均取,配穴据症酌加。以28~30号毫针透刺,进针后捻转1分钟,留针1~2小时,每20分钟行针1次;神阙用隔盐灸3~5壮。隔日1次。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日。
温针加拔罐
(一)取穴
主穴:地仓(或阿是穴)、后溪、四白。
配穴:迎香、人中、承浆、颊车。
阿是穴位置:面肌抽动起点(多在嘴角或上下唇的汇合点旁开2cm处)。
(二)治法
用毫针以30度角从主穴地仓或阿是穴向迎香穴方向直透至患侧内眼角,进针2.5~3.5寸;地仓向颊车方向透刺2~3寸;从地仓透人中,从地仓透承浆。后溪直刺1.5~2.5寸,最低斜刺透过3/4手掌部分。留针1.5~2小时,用卫生香施灸针尾。
取口径为0.6~1寸的小玻璃火罐(或瓶)用水和成之面团并搓成面条转在罐口,再以投火法,将火罐拔四白穴上,留罐20~3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也可以配合中药治疗,嘱咐保持心情愉快,平衡膳食,不要熬夜,修身养性
面肌痉挛的治疗方法要对症,面肌痉挛多是脑血管压迫面神经所致。所以应用显微血管减压术可以到达根治效果的。
据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专家关宇光介绍,实施显微血管减压术,患者在全身麻醉下,只需要从耳后开一个3cm左右的小孔,在显微镜下将找到压迫面神经的血管后,插入合适大小的Teflon垫片,将血管和面神经隔开,使血管不再压迫面神经,达到减压的目的,这样彻底根治了面肌痉挛。如图所示:
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系悟空问答签约机构,本文为原创文章,首发于今日头条号悟空问答,图片来源于网络,不做商业用途!(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做诊断、用药和使用的根据,不能替代医生和其他医务人员的诊断、治疗及建议,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