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没有看过这期的《国家宝藏》,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出于《汉书·赵充国传》,在里面指的是针对羌人的战事。且他并非是反对攻打,而是错误的出战方式。赵充国是汉宣帝对匈奴方面的专家,在匈奴归顺后,汉宣帝画麒麟阁十一功臣,赵充国名列第四。
赵充国是陇西上邦人,即出身于边塞,因为善于骑射被选为羽林卫士。汉武帝时期以***司马(古文假有代理,副职的意思)的身份追随贰师将军李广利攻打匈奴。期间遭到重兵围攻,断粮数天,死伤惨重。
赵充国率领一百余壮士作为敢死队,冲破匈奴包围圈,才使得主力部队得以脱困。此战赵充国全身负伤二十多处,但也以此大功得到汉武帝的召见,授官中郎,任车骑将军长史。
汉昭帝时,赵充国又以大将军护军都尉之职平定武都氐人叛乱,被升为中郎将,驻军上谷郡,任水衡都尉。后来还率兵攻打匈奴,俘虏了西祁王,升为后将军。
再到后来赵充国与霍光一起扶立刘询为帝,被封为营平侯。汉宣帝本始二年,汉朝与乌孙联***败了匈奴,赵充国应该以蒲类将军参与过此战,斩敌数百。
此时的赵充国已经年近七十岁,大半生都在与异族作战,是汉朝对于四夷问题上,资历最老、经验最丰富的宿将权威,更是威慑匈奴的“战神”。
一次匈奴率了十几万大军准备南下抢掠,结果题除渠堂逃跑降汉,并通知了这件事。大汉派赵充国率四万人驻军边境九郡上。单于知道后不敢来犯,引军退回。
那么一般来说武主战,文主和,为什么赵充国会恰恰相反呢?正如前面所说,赵充国是经历过汉武时期,四夷问题专家。当时大汉真正了解异族的恐怕只有他了,正因如此,他才提出了反对的声音。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当时光禄大夫义渠安国巡视各羌族部落。先零的酋长表示希望能
渡过湟水,寻找汉人不耕种的地方放牧。当时渠安国没有警觉就答应了,并将此事上报了汉宣帝。
赵充国知道后弹劾渠安国的不敬之罪。这应该是赵充国已经察觉出了这是羌人做的试探,果然不久后羌人就凭借渠安国的话,渡过湟水,郡县无法禁止。
到了元康三年,先零又和各羌族酋长两百多人接除恩怨并交换人质结盟。汉宣帝知道后,就此咨询赵充国。
赵充国回答说:
“羌人所以易制者,以其种自有豪,数相攻击,势不一也。往三十余岁,西羌反时,亦先解仇合约攻令居,与汉相距,五六年乃定。至征和五年,先零豪封煎等通使匈奴,匈奴使人至小月氏,传告诸羌曰:‘汉贰师将军众十余万人降匈奴。羌人为汉事苦。张掖、酒泉本我地,地肥美,可共击居之。’以此观匈奴欲与羌合,非一世也。间者匈奴困于西方,闻乌桓来保塞,恐兵复从东方起,数使使尉黎、危须诸国,设以子女貂裘,欲沮解之。其计不合。疑匈奴更遣使至羌中,道从沙阴地,出盐泽,过长坑,入穷水塞,南抵属国,与先零相直。臣恐羌变未止此,且复结联他种,宜及未然为之备。”——《汉书·赵充国传》
意思就是羌人之所以好治理,就是因为内部势力众多,没有统一领导,自相攻击。在三十年前,羌人造反也是和现在一样的情况,最后花了五六年时间才平定。而且当时也有匈奴的参与,并在羌人间传播李广利率十几万人投降匈奴的谣言。所以这次的情况也是一样,其中也有匈奴的参与,而且不止现在的情况,还会继续发展,需要及早准备。
果然一个月后,羌侯狼何果派人到匈奴借兵,并打算攻击敦煌,切段汉朝和西域的通道。
赵充国判断此时匈奴使者已经到了羌人部落,到了秋天战马贴完秋膘后一定会起兵作乱。应该马上派使者出使羌人,分化激化他们之间的仇恨,分化同盟。
结果汉朝又派了之前坏事的渠安国,他来到西羌后,先是召集了三十多个酋长,并认为他们都是狡诈残暴的,全部斩首,又派兵攻打他们的部落,杀死了一千多人。于是,归义羌侯杨玉等原先归顺大汉的羌人酋长都感到了怨怒恐惧,背叛了汉朝,攻打边城,杀死汉朝官员。
而渠安国则集结三千骑兵以防备羌人,结果到达浩叠时,被羌人击败,损失大量的物质兵器,只能退回令居。
其实这里就看出来了,汉武帝后,随着经历过当年匈奴强大的老人逐渐去世,百官中充斥了盲目自大的情绪,他们其实并不了解异族,可能大多数只是通过书本得到了非常片面和刻板的信息。渠安国其实就是这种思想大代表,为什么他在第一次犯错后,第二次又被委以重任,说明当时满朝文武都是他这样的人。用现在的话说,满朝的键盘侠。
这时的赵充国已经七十多岁了,汉宣帝认为他他老了,于是派丙吉去咨询他的意见,认为应该派谁前往领兵平乱。赵充国认为没有比自己更合适的了,并说“百闻不如一见”,毛遂自荐亲自前往了解详情后再制定作战***。得到了汉宣帝的允许。
赵充国来到金城,集结了一万左右的骑兵,渡过黄河,至西部都尉府。他采用谨慎固守的态度,不理会羌人多次的挑战。在一次抓大俘虏后得知,羌人内部已经产生分歧,互相推诿:“叫你不要造反,现在天子派赵将军来了,人家八九十岁了,可会打战了。现在还想决一死战,可能吗?”
然后赵充国又把没有造反的羌***质都放了,然后让他们回去和各酋长说:“汉军只杀有罪的人,不要在和叛乱者一起自取灭亡了。犯法的人只要捕杀其他犯法的人免罪,斩杀造反的大酋长赏金四十万,中的酋长十五万,小酋长二万,成年男子三千,老弱妇孺一千,还能得到被捕杀者所有的财物。”于是羌族各部落前的同盟开始逐渐瓦解。
但就在这个时候,大汉内部主战情绪高昂,汉宣帝已经从各地调集了六万的兵马。酒泉太守辛武贤更上奏表示,武威、张掖、酒泉有骑兵上万,可以增加草料把马养肥,然后在7月的时候,一匹马带三十天的粮食,张掖、酒泉分兵出击支持先零的罕、开羌人,即使不能赶尽杀绝,也要夺取他们的牲畜,妻子儿女,再退回,等到冬天再大军出动,敌人一定会崩溃。
但赵充国从实际分析,从张掖、酒泉出兵来回千里,三十天的粮草要米二斛四斗,麦八斛,再加上衣服兵器,马就追不上敌人了。敌人只需要计算路程缓缓后退,逐渐诱敌深入,到达险峻的地方,切断粮道,汉军必然溃败。而且张掖和酒泉是边关要地,这时候匈奴和羌人率大军前来攻打,兵力空虚的两地必然陷落,前往西域的道路就会被切段。因此张掖和酒泉的兵马更不应该轻易的出动了。
并且提出了,羌人大多数是被先零部落劫持的,只要击败先零,再对其他羌人进行安抚,边境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但是当时满朝文武都认为先零实力强大,不先消灭罕、开部落,就不容易对付先零。为此汉宣帝甚至还言辞激烈的下书责备赵充国,并说:
“今五星出东方,中国大利,蛮夷大败。太白出高,用兵深入敢战者吉,弗敢战者凶。将军急装,因天时,诛不义,万下必全,勿复有疑。”
但赵充国不愿妥协,上书言辞恳切的详细分析真实状况,在其坚持之下,终于在当年七月得到了汉宣帝同意他计划的回复。
于是赵充国带领大军来到先零羌所在地,由于先零人之前以为汉军会马上来进攻,结果迟迟没有等到,所以防守时间过长开始松懈。
这时候看到赵充国率大军前来,于是***放弃辎重,渡过湟水撤退。而赵充国也只是带领大军在后面慢慢的追赶,众人不解,说应该速战速决,为什么现在行军如此缓慢。
赵充国回答说:“这就叫穷寇莫追,我们追的太急了,他们一定会回过头来决一死战,我们现在慢慢的进逼,他们只会头也不回的逃跑。”
果然,羌人一路慌忙逃跑,淹死数百人,投降或被斩首五百人,俘获牛羊十数万头,车子四千俩。当汉军经过罕羌领地的时候,赵充国又约束军队不得扰民,罕羌族人得知后说:“汉军果然不攻打我们。”罕羌酋长靡忘亲自前来归降。此后其他羌人逐渐前来归降,反叛被瓦解。
但由于局势尚未完全稳定,考虑到长治久安的解决办法,赵充国又上书汉宣帝,提出了“以兵屯田”的策略,这种军屯田制度对于中国后世的战争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第二年五月,赵充国上书:“羌人原先一共有兵力五万,现在被杀七千六百人,投降三万一千二百人,黄河、湟水中淹死五六千人,最后逃跑的大概不到四千人。羌人靡忘等已经承诺一定全部抓获他们,请求撤回屯田军。”得到了汉宣帝的允许,赵充国得胜班师。
不久后,赵充国告老致仕,但经常担任大汉“四夷”问题的顾问。甘露二年,赵充国去世,享年八十六岁。甘露三年,匈奴归降,汉宣帝于麒麟阁画十一功臣图,赵充国位列第四。
总结:满朝文武力主出兵为功,恐怕当时只有赵充国一人,不为个人荣辱,一心为国保太平。
不是。
过去人吃五谷。五谷的说法有些不一,无非就是黍、稷、麻,外加稻谷小麦。
黍:黄米。菽:豆类。稷:小米。
稻谷大约7000年前被我们的老祖宗培育,一直是南方的主要作物。北方多吃小米,唐代之后小麦才得到推广。
但是也有区别。
由于过去中国普遍缺乏牲畜,所以粮食均是水煮谷粒,上至皇帝,下至庶民,都是吃用水煮的谷粒——有肉谓羹,无肉谓粥。
比如你看这些小米:
没有机械化与牲畜的帮忙,脱粒就根本无法完成。就更不要说更困难的小麦。也因此中国过去对粮食的称呼是稻多少石,麦多少斛,而非大米多少,面粉多少。
南北朝时期,水车得到大面积利用,我们的老祖宗才真正吃上大米白面,显然,大米的吸收利用比稻谷强很多。如南北朝《齐民要术》明确说到——水引饼(过去称呼小麦食品为饼,比如馒头就叫炊饼)。这是整个世界第一次出现关于面条的记录,也侧面证明,伴随水车的使用,大米白面开始在中国流行。
水车,可自动舂米磨面:
当然,这不是说以前没有粮食脱粒,比如稻谷就能够手工搓粒,但劳动成本与人力需求远超水车,因此主流饮食都是水煮谷粒。
中药药效与产地有关,因为:
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一个约定俗成的中药标准化的概念,是指一定的中药品种在特定生态条件(如环境、气候)、独特的栽培和炮制技术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较高、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性特点的药材。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上图为中药的道地药材产地分区
“道”是古代行政区划名,如唐代将全国分为关南道、河东道等10余道。道地本指各地特产,后演变为“货真价实、质优可靠”的代名词。
看看你家都有些什么道地药材?关药
指山海关以北或指“关外”东三省及内蒙古部分地区所产的道地药材。
著名关药有人参、鹿茸、防风、细辛、五味子、关木通、刺五加、黄柏、知母、龙胆、哈蟆油等。
北药
通常指河北、山东、山西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和东部等地区所出产的道地药材。
著名北药有北沙参、山楂、党参、金银花、板蓝根、连翘、酸枣仁、远志、黄芩、赤芍、知母、枸杞子、阿胶、全蝎、五灵脂等。
怀药
泛指河南境内所产的道地药材。
著名怀药有地黄、山药、牛膝、菊花、天花粉、瓜蒌、白芷、辛夷、金银花、红花、山茱萸、全蝎、茯苓等。
淮药
指淮河流域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鄂苏皖三省)所产的道地药材。
著名淮药有半夏、葛根、苍术、射干、续断、南沙参、太子参、明党参、天南星、牡丹皮、木瓜、银杏、艾叶、龟甲、鳖甲、蟾酥、斑蝥、蜈蚣、蕲蛇、石膏等。
浙药
包括浙江及沿海大陆架生产的药材,狭义的浙药系指“浙八味”为代表的浙江道地药材。
著名浙药有白术、杭白芍、玄参、延胡索、杭菊花、杭麦冬、山茱萸、浙贝母、温郁金、温厚朴、天台乌药、麦冬、白芷、莪术、僵蚕、乌梅等。
江南药
指长江以南、南岭以北地区多产的道地药材。
著名江南药有百部、白前、威灵仙、徐长卿、泽泻、蛇床子、枳实、枳壳、莲子、紫苏、车前、僵蚕、雄黄、太子参、香薷、鸡血藤、白术、玉竹等。
广药
系指南岭以南,即广东、广西南部及海南、台湾等地出产的道地药材。
著名广药有砂仁、巴戟天、何首乌、益智仁、槟榔、广藿香、高良姜、广防已、化橘红、鸡血藤、山豆根、肉桂、石斛、广金钱草、桂莪术、穿山甲、穿心莲、罗汉果、肉桂、苏木、八角茴香、毕茇、胖大海、马钱子、粉防己、金钱白花蛇、地龙、海龙、海马等。
贵药
指产于贵州的道地药材。
著名贵药有天冬、天麻、太子参、黄精、白及、杜仲、吴茱萸、五倍子、雄黄、朱砂等。
云药
指产于云南的道地药材。
著名云药有三七、木香、重楼、茯苓、天麻、萝芙木、诃子、草果、金鸡纳、儿茶、砂仁、黄连、当归、龙胆、半夏、蛤蚧、木鳖子、骨碎补等。
川药
指四川、重庆所产道地药材。
著名川药有麦冬、泽泻、白芍、白芷、牛膝、郁金、黄柏、川芎、附子、川木香、大黄、枳壳、杜仲、厚朴、巴豆、使君子、明党参、冬虫夏草、川贝母、麝香、补骨脂、花椒、丹参、干姜、姜黄、半夏、青蒿、玄参等。
蒙药
指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所产的道地药材。
著名蒙药有锁阳、黄芪、肉苁蓉、甘草、麻黄、赤芍、郁李仁、苦杏仁、蒺藜、金莲花、枸杞子等。
秦药
指古秦国,现在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地所产的道地药材。
著名秦药有当归、大黄、秦艽、羌活、银柴胡、枸杞子、党参、款冬花、板蓝根、茵陈、秦皮、猪苓、半夏、冬虫夏草、黄芪、麝香、独一味等。
维药
指新疆所产的道地药材。
著名维药有雪莲花、伊贝母、阿魏、紫草、红花、罗布麻、孜然、甘草、锁阳、肉苁蓉、麻黄、大黄、马鹿茸等。
藏药
指青藏高原所产道地药材。
著名藏药有川贝母、冬虫夏草、麝香、鹿茸、熊胆、牛黄、胡黄连、大黄、天麻、秦艽、羌活、雪上一枝蒿、甘松、桃儿七、硼砂等。
海药
指沿海大陆架、中国海岛及河湖水网所产的道地药材。
著名海药有珍珠、珍珠母、石决明、牡蛎、海龙、海马、昆布等。